2021年11月1日,本站党委举办“中国梦之粮田梦,拉近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距离——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现状”线上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经济系教工党支部和2021级国际商务专硕党支部承办,澳门威斯人3775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于爱芝老师主讲,本站党委组织员刘滨老师主持,九十余名小编在线收听。
在本次讲座中,于老师结合自身实地调研的观察和思考,与同学们分享了多年来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深刻感悟。
警惕数据带你走入误区
于老师首先强调,经济学研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她从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城镇化率”指标的统计口径讲起,结合在大城市郊区调研的经历,分析出一些地方的户籍政策调整给这一指标带来的影响进而使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信度下降。为甄别数据的可靠性,经济学学习者不仅应该思考统计过程中的口径和界定含义是否科学,还需要走入现实,通过一线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符实性检验,避免被二手数据引向误区。
虚心向一线从业者学习
于老师指出:产业中的一线从业者是对企业成本变化最为敏锐的群体,他们擅长捕捉行业的变化信息,及时进行技术突破,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结合她目前参与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科学家工作,于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蛋鸡行业中技术进步具体实例。相比于经济学教材,从一线从业者,特别是企业管理者那里往往能获取更多信息。因此于老师鼓励大家多多参与社会调研,在与一线从业者的交流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经济学研究要为决策提供支撑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中国由于体制和国情的特殊性,农业现代化发展无法照搬别国经验,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继续探索。于老师强调,农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一个重要分支,要体现“学以致用”。研究成果在为决策服务时,一定要注意公共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政策适用边界和约束条件。她结合乡村治理调研实践,指出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模式在向中西部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间的巨大差异,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于老师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案例,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传授了经济学研究的经验,并在最后给同学们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多听一线行业专家的报告,把握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第二,珍惜到实践中调研的机会,做好研究的“符实性”检验;第三,勤于思考,并以文字的形式将思考逻辑化、系统化呈现;第四,敢于交流,培养接受批判的勇气;第五,重视团队分工合作。
本站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服务决策需求”的理念,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创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老师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和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感染了全体同学,帮助同学们更加明晰实现农业经济理论发展与实践衔接的有效途径,鼓舞大家为守护中国的粮田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