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来本站做题为“从中国纸币使用的历史实践看货币形式的选择----从北宋的交子到央行数字货币”的课堂讲学。本次讲学由澳门威斯人3775经济史系主任兰日旭教授主持,澳门威斯人3775伏霖老师、金星晔老师、经济史系博士生、硕士生参与课程学习。本次讲学获得2018年澳门威斯人3775研究生课堂嘉宾讲学支持计划资助。
讲学伊始,何平教授以封建专制政体为切入视角,考察北宋的交子由地域共同体信用货币-国家信用货币-国家纸币的演进历程。北宋交子的使用,是由于以茶商活动为中心的四川商品市场的活跃带来货币结构的变化,在低贱铁钱货币难以携持远程交易的情况下,随着信用机制的建立和造纸技术的革新,在当时的益州地区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地域共同体信用货币性质的民间交子。随着民间主体交子发行在兑现上出先的危机,它在封建体制下就逐渐演化为地区性的国家信用货币,随着官交子的无准备发行和数量控制的失效,进一步发展成为单纯依赖国家强制力的国家纸币。其次,何平教授探讨了南宋、元代、明清时期国家纸币的发展情况:南宋时期实行“钱会中半”的货币制度,国家纸币属于不完全法偿货币。元代时期实行普遍的纸币制度,但并非纯粹的纸币流通,而纸币的币值波动也成为一个经常性的问题,直接导致元朝的灭亡。到了明代,1375年大明宝钞的发行表明,朱元璋运作的纸币制度无准备、无数量控制、无兑换安排,抛弃了作为非实体货币流通的基本信用保证,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国家纸币实验。
讲学最后,何平教授指出,一旦具有信用货币性质的纸币超越特定行业和地域维持的民间信用机制,在封建专制体制下,信用货币所固有的基于时间差形成的信用货币的准备金制度就会被扭曲,为封建政府所利用,从而改变信用货币的性质,成为国家纸币。尽管都是“纸做的货币”,但其性质却因其制度的维持机制不同全然不一。纸币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其社会制度的性质。近代以来作为一国一通货的主权货币的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宪法货币。今天具有社区共同体货币性质的比特币是否可能成为主权国家的统一通货,关键看它能否成为宪法货币。事实上,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是与宪法货币和人类的央行实践相悖的,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必然否定其主权货币性质。讲学过程中,何平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